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0|回复: 3
收起左侧

【白公智读诗】第015期 从锦寓路到瓦房村(哑者无言诗歌印象)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945

回帖

23

精华

特邀评论员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16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陕西老白 于 2016-1-17 09:58 编辑

从锦寓路到瓦房村
——哑者无言诗歌赏读

文/白公智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从浙江宁波的锦寓路到陕西旬阳的瓦房村,远隔了千山和万水。千山万水都是哑者无言漫长的还乡路。诗人像一位书生,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时而踏上月河桥,对着一扇临河的窗,书就《月河之恋》,轻易就摘取了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月河月老”诗歌大赛金奖;时而悬于万米高空,一瞬穿越十几个省的乡愁;时而沿着火车缓慢的节奏,一下下敲击夜深人静一再失眠的故乡;时而站在瓦房村的后漕沟,与瘦弱的庄稼相携相扶......是的,在还乡路上他还没有停下来,但著名诗人、《诗选刊》主编郁葱就是喜欢《他还没有停下来》,不吝好评,得以荣登2013年好诗行列。
      从锦寓路到瓦房村,我在哑者无言一次次精神还乡的路边为他鼓掌。为乡梓又出诗坛才俊而鼓掌。瓦房村与岩屋村同属关口乡,九十年代才被分开。我住岩屋,君住瓦房,正宗的同乡。关口是个穷地方,自小历尽了苦难。正如诗人郁葱所说:“苦难使人早熟,接受了苦难,也就与苦难达成了和解。”同我一样,诗人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得以脱离农门,走进了城市。而如今在还乡路上,诗人一再与故土亲近,与亲人厮磨,与苦难和解,一粒粒汉字,一行行诗句,满溢着诗人悲悯情怀,犹如泪水凝就,心血浇筑,坚硬有力,晶莹剔透,闪耀着非凡的诗性光芒。
      老子说:大音希声。我猜想,哑者无言一定是藉此而取了这个名字,意欲不鸣则已,一鸣定要惊人。从瓦房村到锦寓路,诗人历尽苦难,走着一条奋进的路,求学、成家、立业……渐渐在闹市一隅有了立足之地。“从村里到镇里,五公里/从镇里到县里,五十公里/从县里到省里,五百公里/从一九九九年秋天田埂上的一粒玉米/到二零几几年夏天一份文件里的一组纳米/距离大于/五百五十五公里”——一路走来,诗人踏平荆棘和坎坷,早已是遍体鳞伤了。而诗人不愿自怨自艾,不愿多说一句话,而是一头钻进了汉字堆里,巧妙地选材取料,精心构建诗意世界,赋予汉字以饱满而鲜活的生命。渐渐地,诗人“大音希声”了,整个诗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了。而瓦房村,却因此树立了一个榜样,为乡亲们津津乐道了。“一九九九年秋天之后的我/成为父亲的拐杖/成为母亲的染发剂/成为姐姐的化妆品//一九九九年秋天之后的我/成为一句名言警句/被村庄/反复引用。”我相信,诗人也将会被一个县、一个省,甚至被整个诗界或诗史反复引用的。
      品赏哑者无言的诗歌,有如亲临生活现场,于平凡的场景中演绎出非凡的诗意,给阅者以素朴、亲切、自然之感。常于娓娓叙说中凸显美好诗意。诗意清新、深远、优美。 诗语介于书面与口语之间,深入浅出,通俗直白,干净简约,几无阅读障碍。而诗写往往不满足于浅层的简单叙述,而是多有深度传达或指向,“读来有一种意会,一种气息,一种生命意味蕴含其间,往往在适度的大面积叙述中,自然而巧妙地安排那么一两句极有分量的句子,从而让一首诗扎下了根”(东方明月语)。
      最后,我想借用著名诗人宫白云的一句评语,来评价哑者无言其人其诗:“哑者无言是80后才子,诗歌文本很有厚度,视野开阔,思维开放,推进有力,意象和叙述都很到位,无论从题材,还是从语言看,都令人刮目相看。我相信他给诗坛的还远不止于此,期待是最好的开始。”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411

主题

7544

回帖

106

精华

贵宾

Rank: 4

高质墨客版主北京诗人

发表于 2016-1-17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问好!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945

回帖

23

精华

特邀评论员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曹老师。这篇在家乡安康日报发表了的,配在诗人专辑一起发的。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945

回帖

23

精华

特邀评论员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锦寓路到瓦房村,我在路边为他鼓掌
——哑者无言诗歌赏读

文/白公智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从浙江宁波的锦寓路到陕西旬阳的瓦房村,远隔了千山和万水。千山万水都是哑者无言漫长的还乡路。诗人像一位书生,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时而踏上月河桥,对着一扇临河的窗,书就《月河之恋》,轻易就摘取了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月河月老”诗歌大赛金奖;时而悬于万米高空,一瞬穿越十几个省的乡愁;时而沿着火车缓慢的节奏,一下下敲击夜深人静一再失眠的故乡;时而站在瓦房村的后漕沟,与瘦弱的庄稼相携相扶......是的,在还乡路上他还没有停下来,但著名诗人、《诗选刊》主编郁葱就是喜欢《他还没有停下来》,不吝好评,得以荣登2013年好诗行列。
      从锦寓路到瓦房村,我在哑者无言一次次精神还乡的路边为他鼓掌。为乡梓又出诗坛才俊而鼓掌。瓦房村与岩屋村同属关口乡,九十年代才被分开。我住岩屋,君住瓦房,正宗的同乡。关口是个穷地方,自小历尽了苦难。正如诗人郁葱所说:“苦难使人早熟,接受了苦难,也就与苦难达成了和解。”同我一样,诗人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得以脱离农门,走进了城市。而如今在还乡路上,诗人一再与故土亲近,与亲人厮磨,与苦难和解,一粒粒汉字,一行行诗句,满溢着诗人悲悯情怀,犹如泪水凝就,心血浇筑,坚硬有力,晶莹剔透,闪耀着非凡的诗性光芒。
      老子说:大音希声。我猜想,哑者无言一定是藉此而取了这个名字,意欲不鸣则已,一鸣定要惊人。从瓦房村到锦寓路,诗人历尽苦难,走着一条奋进的路,求学、成家、立业……渐渐在闹市一隅有了立足之地。“从村里到镇里,五公里/从镇里到县里,五十公里/从县里到省里,五百公里/从一九九九年秋天田埂上的一粒玉米/到二零几几年夏天一份文件里的一组纳米/距离大于/五百五十五公里”——一路走来,诗人踏平荆棘和坎坷,早已是遍体鳞伤了。而诗人不愿自怨自艾,不愿多说一句话,而是一头钻进了汉字堆里,巧妙地选材取料,精心构建诗意世界,赋予汉字以饱满而鲜活的生命。渐渐地,诗人“大音希声”了,整个诗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了。而瓦房村,却因此树立了一个榜样,为乡亲们津津乐道了。“一九九九年秋天之后的我/成为父亲的拐杖/成为母亲的染发剂/成为姐姐的化妆品//一九九九年秋天之后的我/成为一句名言警句/被村庄/反复引用。”我相信,诗人也将会被一个县、一个省,甚至被整个诗界或诗史反复引用的。
      品赏哑者无言的诗歌,有如亲临生活现场,于平凡的场景中演绎出非凡的诗意,给阅者以素朴、亲切、自然之感。常于娓娓叙说中凸显美好诗意。诗意清新、深远、优美。 诗语介于书面与口语之间,深入浅出,通俗直白,干净简约,几无阅读障碍。而诗写往往不满足于浅层的简单叙述,而是多有深度传达或指向,“读来有一种意会,一种气息,一种生命意味蕴含其间,往往在适度的大面积叙述中,自然而巧妙地安排那么一两句极有分量的句子,从而让一首诗扎下了根”(东方明月语)。
      最后,我想借用著名诗人宫白云的一句评语,来评价哑者无言其人其诗:“哑者无言是80后才子,诗歌文本很有厚度,视野开阔,思维开放,推进有力,意象和叙述都很到位,无论从题材,还是从语言看,都令人刮目相看。我相信他给诗坛的还远不止于此,期待是最好的开始。”
      是的,让我们期待这个值得期待的诗人吧。
   
哑者无言的诗歌(6首)

他还没有停下来

头顶和双鬓的霜越积越厚
他还没有停下来。他仍攥着砍刀
一路挥砍。他仍弯下腰
一块块搬去路上的石头
他已过了六十岁,他已到了
拿把椅子追赶太阳的年龄
他还没有停下来

岁月在他的关节、血管、脏器里下了蛊
让他蹒跚、迟钝和眩晕
他还没有停下来。他高举着满是豁口的砍刀
用力地挥向生活的荆棘
我看到了它们交火时飞溅的火星
我看到了他早期帕金森的抖
他还没有停下来

儿女也收起了锋芒。他们的话语开始温软
他们的目光开始怜惜、柔和
他还没有停下来。外孙和孙女
足够缠绵、令人疼爱
他还没有停下来。他停不下来了
因为他心中一直住着的另一个他
也一直没有停下来

生日画像

身体里的第三十三条年轮
马上就要画好了
这没有什么可祝贺的
蛋糕和蜡烛更像一种肃穆的背景

他太熟悉自己了
额头宽大,可以留给皱纹大篇的发挥空间
两尺四寸的腰围
还能塞进去更多的赘肉

他的近视有日趋加深的趋势
偶尔心跳加速,但是大多数时候平静
如果不张嘴,没有人会发现
修补过的四颗牙齿,已有三颗在超负荷运转

胡须经常不经意就从下巴蹿上两腮
给他亮出一张略显沧桑的名片
当初留过的长发变成板寸
鬓角处一片开阔,将来可以堆放霜雪

他内心辽阔,但撒下的种子
少有春风临幸
或者,那片土地本来就一直荒着
他从来就没有耕种过?

算了,就这么结尾吧
他身上能够着墨的地方也就这么多
对了,他还拥有一个父亲的头衔
已经两年有余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异乡的月亮也是圆的。在城市的
高楼之上,在刻意的仰望中
月亮将清冷的光洒向大地
洒向那些眺望故乡的人

将团圆、思念都放在这一天
显然太拥挤了。城市拥挤的格子间里
是拥挤的身影和思念
一块块月饼中的浓郁和香甜
像悲欢离合的药引

这是短信和话费激增的一天
父母在老家很好,关节炎和腰椎病很好
猫头鹰孤独的哀鸣声很好
唯一遗憾的是,那盒跋山涉水回家的月饼
未能如期抵达故乡的中秋

行走的火车

二〇一〇年七月,火车南下两千里
驮着一个老妇人的
高血压、颈椎病和腰腿痛
驮着一箱用草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土鸡蛋

二〇一三年七月,火车北上两千里
驮着一个老妇人的
老花眼、高血压、胃溃疡、颈椎病和腰腿痛
驮着一头一再染黑的花白头发

二十五小时的旅途,漫长又乏味
老妇人抱紧自己的行李。抱紧行李中的
几贴特效膏药和几张孙女的照片
前者用以治疗疼痛,后者用以缓解思念

留守者

通往村外的路被荒草买断
陪伴老人出入的是晨曦、落日、山风
和步履蹒跚的老牛
孩子们像初夏田间的苗,拥挤着
似乎一夜就长高了
孤独的时光为他们清澈的眼眸注入了
一些期待和迷茫

城市和乡村隔着一座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遥远的距离也将亲情撕扯得支离破碎
孩子们像断了线的风筝
开始逃学、吸烟、喝酒、泡网
他们人生的小车时刻有
脱离轨道的危险

时光是一把比流水线和脚手架
还要锋利的刀子
它割走孩子们眼睛里的淳朴和天真
割走老人最后一茬返青的春天
而这并非完结。它还在前方的必经之路上
布下坟墓、荆棘和囹圄

生命中那些舒缓的叠词

春风慢慢地吹。冰雪就慢慢地离开了。
慢慢地,秋天就把夏天带走了
冬天就把秋天带走了。

两个人慢慢地走。慢慢地相互靠近。
慢慢地,就把一段大学生活
走成了婚姻殿堂

日子慢慢地平淡。慢慢地,有的人腰肢肥大,
皮肤松弛;有的人乳房下垂,褐斑暗生
慢慢地,爱情成了亲情

岁月慢慢地流逝。慢慢地,儿子变成老子
老子有了孙子。慢慢地腰弯了,背驮了
墓碑,一块一块增多了。

作者简介:哑者无言,男,本名吕付平。1980年5月生于陕西旬阳,现居浙江宁波,就职于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鄞州供水分公司。2010年开始诗歌写作,有诗作散见《文学港》《星星》《诗潮》《诗选刊》《诗歌月刊》《青年作家》《西北军事文学》《上海诗人》《绿风》等。诗歌写作崇尚本真,追求意境的优美以及语言的澄澈,并致力于挖掘生活中能让心灵颤抖的真、善、美。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11-24 14:08 , Processed in 0.59184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