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6|回复: 1
收起左侧

整理分析《水龙吟》 及其诗词用典

[复制链接]

32

主题

349

回帖

1

精华

贵宾

Rank: 4

北京诗人美丽天使首席版主驻站诗人

发表于 2018-11-3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绿野尘风 于 2018-11-30 17:45 编辑

整理分析《水龙吟》 及其诗词用典


1)《水龙吟》调名考



《 水龙吟》本名《鼓笛慢》 ,始见于欧阳修词 。元丰三年 ,苏轼填此调作咏 笛词 ,改名《 水龙吟》。次年春 ,章楶【[jié】用此名作杨花词寄苏,苏作 《 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之 ,一时传为绝唱,此后为调典范。在2以后别名增多,不过《 水龙吟》 成 了最常用名 ,本名反而知者不多。《 鼓笛慢》是据 北宋教坊乐《鼓笛曲》而创制的新调 ,以笛、鼓为主要演奏乐器。《 鼓笛慢》因《鼓笛慢》曲而得 名,苏轼嫌其名不雅而改之,苏作咏笛词在选调上有用心,而所改用之“水龙吟。”



我们所见最早的是《水龙吟· 目前咫尺长生路》一首,吕岩(即吕洞宾)作,我们经过考证过后知道大多伪作。为好事者托名之作。⋯⋯从作品风格来,词牌名看也显系伪作 。”《全宋词》:“宋代所传吕词 ,实皆宋人作” 而宋人无该词 ,故《 全宋词》未收。

《全宋词》中收录《水龙吟》297首,《鼓笛慢·水龙吟》九首,《龙吟曲·水龙吟》四首,《庄椿岁·水龙吟》一首,《小楼连苑·水龙吟》一首,共计312首,其中有作品残缺不全的,及其作品不完整的抛去。现约有300首作品可供我们分析。

先来看《鼓笛慢》最早的出处,通过查找,我们发现此次词牌最早始见欧阳修而且早于苏词。兹录如下:

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多情更把,眼儿斜盼,眉儿敛黛。舞态歌阑,困偎香脸,酒红微带。便直饶、更有丹青妙手,应难写、天然态。

长恐有时不见,每饶伊、百般娇騃。眼穿肠断,如今千种,思量无奈。花谢春归,梦回云散,欲寻难再。暗消魂,但觉鸳衾凤枕,有余香在。

2)《水龙吟》词调盛行始末考

从内容看欧阳修这首也是闺阁题材,与唐五代所谓艳科词一脉相承。苏轼首次填此调 ,一洗艳科习气 ,改作较雅驯的咏物词。其实这首作品是欧阳修去世后的第八年 ,而在 欧词创作后大约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中 ,《 鼓笛慢》几无续作 。直到苏轼初次填作 ,此调才声名大彰 ,苏轼改名的意义由此可见 。苏轼继作的《水龙吟》“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 ,成为了雅人深致的典范 苏轼第一首《水龙吟》如下 :

水龙吟 ·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楚山修竹如云 ,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风膺微涨,玉肌匀绕 。木落淮南 ,雨睛云梦,月明风袅。 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 ,知孤负 、秋多少 。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 、绿珠娇小 。绮窗学弄 ,粱州初遍 ,霓裳未了。嚼徵含宫 ,泛商流羽 ,一声云杪(miǎo)。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

苏轼所作第三首《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词有自序称 :“ 元丰五年 (1082),余谪居黄 。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 ⋯⋯觉而异之 ,乃作此曲,盖越调《 鼓笛慢》。”意谓新改调名《 水龙吟》即当时人所共知 《 鼓笛慢》一调。故 《 鼓笛慢》之得名早于其他别名 。自从苏轼 《 水龙吟》词遍传海内 ,词家遂多用此新名题篇 。宋人很清楚《 水龙吟》即旧调《鼓笛慢》 。如王象之 《舆地纪胜》云 :“栖霞楼在仪门之外 ,⋯⋯东坡所谓赋《鼓笛慢》者也。可知南宋人仍谓苏轼 《 水龙吟》即 《 鼓笛慢》。比较欧 、苏二词可见 ,苏词在字数、句韵 、平仄 、句式结构 、人声调配等方面均与欧词相合。为了使调名与内容 、声情相符合,当真是下了功夫。

首先 ,题序称赠友人吹笛侍儿 ,全词以咏笛为中心 ,句句不离笛字 ,而 “ 龙吟”正是形容笛声的常用典故 。汉马融 《 长笛赋》引庶士丘仲辞云 :“ 近世羌笛从羌起 ,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 似 ,”  谓龙鸣水中之声与截竹横吹之笛声相似 ,此后文人制 作 ,遂以 “龙呜”或“龙 吟”喻笛声。南宋词人刘过 《 临江仙》云 “ 琵琶金凤语 ,长笛水龙吟” , [ 1 8 1也说明 《 水龙吟》所用之曲与笛有密切 关 系 ,所以苏轼才 选用该 调 。为了使内容 、调名 、声情更和谐 统一 ,而首创 “ 水龙 吟” 以替旧名 。

其次,苏轼或嫌其原名不雅而改之。在存世的三百余首苏词中,鲜有浅俗绮艳之作。这表明苏轼不仅 在肯 定词体 、拓展词表达空间上有所作为 ,也在雅化 词的思想 、内容等方面有积极建树 。这正是苏轼针对唐五代及以柳词为代表的宋初词风的一种反正,我们知道苏轼修改词调名并非个例。在《 如梦令》词序云: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 如梦令》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 ,名《 忆仙姿》嫌其名不雅 ,故改为《 如梦令 》 。盖庄宗作此词 ,卒章云 :“ 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因取以为名 。在创作 的各方面 ,苏轼都极力倡高雅 、反浮艳 。除《如梦令》外 ,苏轼所 改调 名或改制新调的还有《双荷叶》(即《 忆秦娥》 )、《 阳关曲》 (改旧 《 渭城曲》 ,调入《 小秦王》)二首。而《鼓笛慢》之得名当与该词是在鼓 、笛等乐器伴奏 的曲调上创制有关 。在立意选调 、指物赋词名时 .苏轼充分考虑 过如何使词调和思想内容相统一 、而使调名较高雅的问题 ,这正是他改名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 ,苏轼非常注意声与词的配合 ,故特选《鼓笛慢》作咏笛词并不是偶然 的。龙榆生指出 “ 夷考唐五代 ,以及北宋诸名家 ,号称知音 曲者之所为词 ,类于调名之外 ,不别标题 ,玩其词情 ,率不离乎本意,⋯⋯ 自苏轼以豪放杰出之才 ,借词体亦抒写其磊落清雄之怀抱,‘ 指出向上一路 ,新天下耳目’ ,以自成其为 ‘ 长短不葺之诗 ’,于是调外始别标题 ,而世人遂讥其多不谐 律 。然觉所制赤壁怀古 《念奴娇》词 ,激壮之词情 ,固极与此调之声情相称,于声词配合之理 ,非漫不经心也。观苏轼所作《水龙吟》词 ,可证其于声词配合之理的确比较精熟 。这从侧面证明了 苏轼并非不同音律之道,或许比起后来的周邦彦来,他或许在音律不如,但是绝不是如后来尤其我们现在很多网络所谓大神所言,他是音盲,更甭不懂音律。我说,不要轻易下断言好吧。



二、《水龙吟》正体与变体分析:



《水龙吟》又名《鼓笛慢》,姜夔词注“无射商”即越调,曾觌词结句有“是丰年瑞”句,又名《丰年瑞》。吕渭老词名《鼓笛慢》。史达祖词名《龙吟曲》。杨樵云词因秦观词起句,更名《小楼连苑》。方味道词结句有“伴庄椿岁”句,名《庄椿岁》。 这里据《钦定词谱》中,选用苏轼作为正体。原因咱们前面交代的考证。



水龙吟 双调102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前四仄韵,后五仄韵 苏轼



霜寒烟冷蒹葭老 天外征鸿嘹唳 银河秋晚 长门灯悄 一声初至 应念潇湘 岸遥人静 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 徘徊欲下 依前被 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 有谁家 锦书遥寄 万重云外 斜行横阵 才疏又缀 仙掌月明 石头城下 影摇寒水 念征衣未捣 佳人拂杵 有盈盈泪



 又一体 双调102字,前段十一句4仄韵,后段十句5仄韵 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 下窥绣辇雕鞍骤 疏帘半卷 单衣初试 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 弄晴微雨 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 垂杨院宇 红成阵 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 怅佳期 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 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 柳边深巷 不堪回首 念多情 但有当时皓月 照人依旧 


起句七字、第二句六字者,以苏轼词为正格。

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



水龙吟各体式分析



作品

句式

用韵

字数

数目

体例

苏轼

《小楼连苑横空》 

76444444546

67444444544





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 

67444444546

67444444364

12部,9韵

102





秦观

《乱花丛里曾携手》



769557546

664455795
[table=15]
[tr][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r]
[tr][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r]
[tr][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r]
[tr][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r]



1 变体五十一 67444444546—6744444474 100

1 变体五十二 67444444544—67444444544

101

1 变体五十三 445444444546—6744444475

1 变体五十四 6744444477—67444444544

1 变体五十五 67444444554—67444444576

1 变体五十六 6744444496—6744444457

1 变体五十七 6766444546—674445757

1 变体五十八 67444444546—77444444544

103

2 变体五十九 7644457546—67444544544

1 变体六十 76444444546—67444444545

1 变体六十一 67444444546—67444444446

1 变体六十二 76444444366—65466444544

104

3 变体六十三 67444444546—67444444564

2 变体六十四 73354557546—634445573651

06

2 变体六十五 76444444546—67444444544

102 平声韵


表格做不成,见谅。待请教管理再行修改

体例分析

综合分析《水龙吟》的声韵格律,可以总结出该调共六十六体:

正体,九十一首。句式为 67444444546—67444444544。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 ▲

双调,一百零二字,上阕十一句四仄韵,五十二字;下阕十一句五仄韵,五十字。



其馀添字、减字,句读、押韵不同者,各以类列。此调前后段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前后段第九句五字,第十句四字。前结六字折腰,后结四字。此调前后段第九句以下,如苏词,则前段五字一句、四字一句、六字一句,后段五字一句、四字两句。秦词则前段九字一句、六字一句,后段九字一句、四字一句,均为合格。
此词可平可仄参下类列八词。惟赵长卿“酒潮匀颊”词前段结句“声”字平声。秦观“乱花丛里”词后段第二句“玉”字仄声,宋词如此填者堪少,故不注可平可仄。



二、例词:



水龙吟 己亥自寿二首 其一(宋·刘克庄)  

年年岁岁今朝,左弧悬罢浑无事。吾衰久矣,我辰安在,老之将至。

懒写京书,怕看除目,败人佳思。把东篱掩定,北窗开了,悠然酌、颓然睡。



客有过门投贽。道先生访华胥氏。谁能辛苦,陪他绮语,记他奇字。

屈指先贤,戴花老监,岂其苗裔。待异时约取,宽夫彦国,入耆英会。--3部



水龙吟 其二(宋·刘克庄)

先生放逐方归,不如前辈抽身早。台郎旧秩,看来俗似,散人新号。

起舞非狂,行吟非怨,高眠非傲。叹终南捷径,太行盘谷,用卿法、从吾好。



闭了草庐长啸。后将军来时休报。床头书在,古人出处,今人非笑。

制个淡词,呷些薄酒,野花簪帽。愿云台任满,又还因任,赛汾阳考。--8部







水龙吟 其七 丙辰生日(宋·刘克庄)  

儿童不识樗翁。挽衣借问年今几。少如彦国,大如君实,披襟高比。

德业天渊,有些似处,须眉而已。愿老身无事,小车乘兴,名园内、行窝里。



做取出关周史。莫做他、下山园绮。从人谤道,是浮丘伯,是庚桑子。

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敞袍穿履。向画图上面,十分似个,见端门底。--3部





水龙吟 其一 赋芍药(宋·卢祖皋)  

杜鹃啼老春红,翠阴满眼愁无奈。飞来何处,凤軿鸾驭,霞裾云佩。

风槛娇凭,露梢慵亸,酒浓微退。念洛阳人去,香魂又返,依然是,风流在。



银烛光摇彩翠。画堂深、莫辞沈醉。十年一觉,扬州春梦,离愁似海。

浩态难留,粉香吹散,几时重会。向尊前笑折,一枝红玉,帽檐斜戴。---5部



水龙吟 其二 用见山韵饯别(宋·吴文英)  

夜分溪馆渔灯,巷声乍寂西风定。河桥径远,玉箫吹断,霜丝舞影。

薄絮秋云,澹蛾山色,宦情归兴。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泛,宫沟上、春流紧。



新句欲题还省。透香煤、重牒误隐。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

携手同归处,玉奴唤、绿窗春近。想骄骢、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6部



水龙吟 云麓新葺北墅园池(宋·吴文英)  

好山都在西湖,斗城转北多流水。屋边五亩,桥通双沼,平烟蘸翠。

旋叠云根,半开竹径,鸥来须避。四时长把酒,临花傍月,无一日、不春意。



独乐当时高致。醉吟篇、如今还继。举头见日,葵心倾□,□□归计。

浮碧亭□,泛红波迥,桃源人世。待天香□□,开时又胜,翠阴青子。--3部



水龙吟 其一 三月十日西湖宴客作(宋·叶梦得)
  

对花常欲留春,恨春故遣花飞早。晓来雨过,绿阴新处,几番芳草。

一片飘时,已知消减,满庭谁扫。料多情也似,愁人易感,先催趁、朱颜老。



犹有清明未过,但狂风、匆匆难保。酒醒梦断,年年此恨,不禁相恼。

只恐春应,暗留芳信,与花争好。有姚黄一朵,殷勤付与,送金杯倒。----8部





水龙吟 越调梨花(宋·周邦彦)  

素肌应怯馀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

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

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3部



水龙吟(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4部



水龙吟(宋·秦观)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12部



水龙吟(宋·程垓)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

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3部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3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3部



好的,现在看我这里部分代表,还有重复题材未被录入,纵观所有作品,题材选择有,祝寿,咏物,唱和交游,游记,咏节,感怀,寄人,送别,这些基本都是我们常见的题材类,其中“ 颂和祝寿”类占的比重较大,其次咏物,感怀,唱和部分中 “次韵、戏题”类比重不少,还有两位选用其他调式来创作。这样我们总体分析《水龙吟》在声情上比较靓丽,清亮,调式上以四字句节奏为主,反应出节奏比较轻快,故此是酒筵颂和类选曲重点。但是由于调式的转换,可以在声情上有所变换。



三、用韵

在所查作品中, 2部  3部 4部  5部  6部  8部 12部  14部  17部 都有,其中 尤以3部使用较多。

四  辛弃疾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运用情景交融、借用典故的手法抒写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年华虚度的悲愤表达了作者关心国事、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上片通过写景和写举动抒情。词的开头两句总写楚天辽阔的秋景切合登临之意。一句“遥岑远目”把视线推向更遥远的地方词人看到北方层层叠叠秀丽的山岭宛如少女般可爱但可惜皆沧陷于金人之手这引起他满腔愁恨。“玉簪螺鬓”是比喻“献愁供恨”是拟人。这既是作者自己愁和恨浸染的结果也包含着北方人民的耻辱。接着写落日、断鸿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声里”离群的孤雁联系著作者的身世哀鸿遍野又令人想到北方离散的百姓。江南游子正是南归漂泊的作者的身影。

    想到这一切作者越发愤激不平然而英雄空怀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动作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以及无人理解的悲哀。上片运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在景物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抒情表达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是用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想到家乡的风物便弃官归去的故事表示自己有家难归因为家乡已被金人占领同时用“归未”二字对张翰的行为进行了否定表示自己决不愿像他那样丢下国事只图个人快意辞官归隐。
二是用刘备鄙视许汜的故事。一句“怕应羞见”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决不求田问舍追求个人私利要像刘备那样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
三是用桓温感伤岁月流逝的故事感叹时光流逝收复山河无望壮志难酬。下片引用典故恰到好处既抒发了作者的难言之苦、无限愁思又使语言形象蕴藉。最后以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据英雄泪”的形象说法表达知音难觅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伤感。这首词写景抒情层次井然。上片即景抒情逐次推进感情色彩一层强似一层由较为客观的写景、以景衬情到借景抒情到直接抒情这符合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最后将愤激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而过渡到下片舒缓低沉的感叹。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抒情表达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是用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想到家乡的风物便弃官归去的故事表示自己有家难归因为家乡已被金人占领同时用“归未”二字对张翰的行为进行了否定表示自己决不愿像他那样丢下国事只图个人快意辞官归隐。
二是用刘备鄙视许汜的故事。一句“怕应羞见”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决不求田问舍追求个人私利要像刘备那样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桓温感伤岁月流逝的故事感叹时光流逝收复山河无望壮志难酬。下片引用典故恰到好处既抒发了作者的难言之苦、无限愁思又使语言形象蕴藉。最后以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据英雄泪”的形象说法表达知音难觅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伤感。


这首词写景抒情层次井然。上片即景抒情逐次推进感情色彩一层强似一层由较为客观的写景、以景衬情到借景抒情到直接抒情这符合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最后将愤激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而过渡到下片舒缓低沉的感叹。下片以议论为主化用典故诉说心声。前两层先从反面说起一“休说”。一是“怕应”作为陪衬后一层再正面描写自己的满腔愁恨。上片、下片前后照应又有所变化.发展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郁情怀。全词雄浑壮阔慷慨豪放。


我们知道辛词好用典,在这首作品中作者连续用“吴钩 ”、“ 栏杆 ”、 张翰 、刘备 、恒温等典故。 在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中同样作者用了孙权 、刘裕典表达对古代英雄建功立业其人 其 事 的追怀和仰慕词意较为显 豁 。而下片 ,有“元嘉草草”,对南 宋统治者北伐的警醒和告诫也有对“廉颇老矣 ”的质疑杆尽心中 愤懑 。辛词好典,还表现在他用典时,词中位置极为灵活 ,为表 情达意需要随时可现 。《 水龙吟 》中典故集中出现在下片,而 在《永遇乐 》中则上 、下片中都有 。这与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有关 。同为登高所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写景末句承 上起下 ,下片抒情 。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较少直接 写景通过怀古言情较多 。


我们知道词在初登文坛时,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较少,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词人便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有的词一篇之中连用七八个、十几个典故或成句;有的词一句之中便包含着两三个典故。如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九十五字中用典十二处,其中“曦发北风凉”一句就连用二典。如光看字面,“在寒冷的北风中晾干头发”原是个很平常的句子。知其典故,情况就不同了。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要出自内容,感情的需要,从内心呕出;而不是有意堆砌,以典故遮掩内容的单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很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有时也难免堆砌,多数是出于内容容的需要,用得圆转,贴切。 词的用典,从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句、用诗、用词五种类型。

(1)“用事典”:即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

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迫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猝北伐。

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可堪回首,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行宫后来改为太祖庙,故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最后以廉颇的故事说明。廉颇为赵名将,因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因秦攻赵,赵王想用人但又拿不准。而这边廉颇一心想为国出力,于是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但使者受人贿,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这就叫用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皇的批评,因为不可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辛弃疾词中四个典故都用得贴切、晓畅,是用事的典范。

  (2)用诗句:即引用前人的现成诗句入词。两宋词人特别喜欢引用唐、五代及宋初著名诗人的诗句、词句。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等不同流派的词人都很善于袭用或变用唐诗入词。用句用得活,确能引起联想,因故知新,起到活用前人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胸中意旨的作用,大大精炼了语言。

  用前人诗句入词,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原句借用:有的一字不改,有的稍改一二字。如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便用得较好: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上片讲他们在耒阳道中相遇时的情景,耒阳属衡州,正在湘水之旁,故借用梁柳浑《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作结,意境、字面都很吻合;下片讲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成句煞尾,十分贴切。

  改字借用:既能保存原句精神,又能适应词句格律,较一字不改地袭用方便得多。例如:周邦彦《瑞龙吟》:“前度刘郎重到”,改字借用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句;张元干《贺新郎》:“十年一梦扬州路”,改字借用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句;辛弃疾《水调歌头》(醉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改字借用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等等。

  套用:与借用稍有不同。它是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结果与原句差异明显,乍看起来似乎是词人的创作。例如:周邦彦《应天长》“观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显然是套用唐韩翊《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句。辛弃疾《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清光更多”,套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

  还有一种套用,不是套用字面,而是套用句法和意境,前后两句一比较便知后者从前者套来。例如秦观《八六子》“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套用杜牧句“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刘基《谒金门》“风袅袅,吹绿一庭秋草”,套自南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种套用,一般要用同一词调和相近主题,否则很难贴切。

  句意化用:作者融会前人意境,用自己的言语重新组织起来,既有所本,又出新意。苏轼《水龙吟》词就都能脱出原句而有自己的创造;特别是第三句,比唐人诗对后世影响更大。《艇斋诗话》论此词云:“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也。‘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依前被莺呼起’,即唐人诗(金昌绪《春怨》)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唐入诗云:‘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皆夺胎换骨手。”类似的写法如:张元干《贺新郎》“遗恨琵琶旧语”化白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句。杜甫《洗兵马》化用武王伐纣典故,写出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名句,以表达对平定叛乱、恢复和平的殷切希望。南、北宋之交有好几个词人又化用过杜甫此句。如张元干《石州慢》说“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无名氏《水调歌头》感情更为急切地说“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边尘千里,不为挽天河。”他等不及壮士挽天河了,要径用太湖之水净洗侵略者,但意境还是从杜甫诗句来的。有时一句之中接连化用前入诗词两、三句;如史达祖《绮罗香》“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上半句化用李重元(一说李甲作)《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取那种寂静的黄昏之境,下半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取那种久别重逢亲呢难舍的深情,融合得十分自然。

  (3)用诗:即隐括前人整首诗或几首诗入词。例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就是隐括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最著名的几首——《石头城》,《乌衣巷》等而写成的。词句、大意都化白刘诗,却又无一句照搬原文: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采,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对照刘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可以看到周词跟刘诗的密切关系。经过周的重新组织,增添字句,比刘诗虽显得消极,但更使人感到人世沧桑,分外悲凉寂寞。

  (4)用语典:即用其他典故或前人成句入词。举凡作者感到适宜于表情达意的成句部可以取为己用。如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

  独立苍茫醉不归(化用杜诗“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日暮天寒,归去来兮(陶渊明句)。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白石岗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赞》)。

  其他如欧阳修《踏莎行》“草熏风暖摇征辔”用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句;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用陶渊明“山涤余霭,宇暧微霄”句;辛弃疾《霜天晓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尔。”用晋入书帖:“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句,都属此类用法。

  (5)用词:指的是把故事或前人文句缩简为一个词语用在句子里,使人一见此词便联想到它所概括的事或成句。缩简的办法,或取其意其境,或取其人其物,或取原句一两个关键性的字眼,这也应看作是一种用典。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又用事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玉箸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湘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晓,如教初学小儿,说破这是甚物事,方见妙处。”这里所说的“红雨”、“刘郎”、“章台”、“灞岸”、“银钩”、“玉箸”、“绿云”、“湘竹”都是从典故成句中提炼出来的词语。这种用法在格律派词人作品中最为多见,他们为求字面的典雅含蓄,有时会弄得一般读者莫名其妙。姜夔《踏莎行》说“分明又向华胥见”,什么叫“华胥见”呢?原来说的是“梦中见”。《列子·黄帝》说黄帝“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代指“梦”的出处就在这里。这种用典方法与用事不同,它不是通过概括故事而扩大词句含义,而是缩事为词,一般并不能使词意更加深刻,也不能扩大词的容量,所以在艺术上是不足取的。

  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暗用两种。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词者从字面上一眼便可辨出的,是明用;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明用有如玉石器皿上镶嵌的珠宝,制作者有意要借其色泽光彩增加器皿的价值;暗用则如清泉中溶入白糖,制作者定要人亲口尝试才能品味到它的甘甜。

  明用、暗用各有优劣,要看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说暗用比明用自然,而明用比暗用引人注目;明用必须知道典故原义和引申义,才能起作用,而暗用虽不明出典,也能读通,但要想理解得深,仍然需要知其出处



附《鼓笛慢》说明:
3、《 鼓笛慢》本于教坊乐 《 鼓笛曲》考
我们通过对于唐五代及两宋词的创制 ,多是根据教坊乐的曲调填词而成调的。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指出 :“ 唐五代的词调 ,不过一 百八 十个 左右 。出 于教坊曲的 ,几乎已占半数 。这足以说明教坊曲同词的兴起之间的密切关 系 。认为教坊曲是唐五代词调主要的乐曲来源 ,是恰当的。”



通过比对 唐教坊乐中的《鼓笛慢》曲的乐器演奏方式,与宋代的作比较中的我们得出《鼓笛慢》北宋初教坊乐 。

唐:“两支鼓槌 敲击鼓的两面 。其鼓名 “ 两杖鼓 ” ,唐玄宗和宰相宋琮都 擅长 。而到了北宋,有两部论书:

一,宋陈呖《 乐书》卷一九九载 :“ 奏《鼓笛曲》,或用法曲、龟兹部乐 。 ”二,元马端临 《 文献通考》卷一四六载 :“ 制第十七奏 《 鼓笛曲》,或用龟兹。”[其中将 《 鼓笛曲》与法曲部、龟兹部乐并举 ,说明《鼓笛曲》显然不属于此二部乐,而必属于鼓笛部或另一部乐 ;结合所查资料得论《鼓笛曲》的演奏情况以及鼓笛部所用乐器来分析 ,不难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鼓笛曲》属于北宋初教坊乐 。

因此 ,《 鼓笛 曲》具备填词成调的可能性 ,这是《鼓笛慢》创调的必要条件。但是宋承唐制设立教坊 ,为何在唐代该曲未见填词成调呢? 这是因为唐代的 《鼓笛曲》以两杖鼓独奏 ,其声喧响,节奏感强 ,有肃穆威严之气 ,而无婉转悠扬之韵 ,故当时并没有成为词调 。宋初 ,杖鼓 演奏变为一头以手拍击

打节拍 ,成为相对 次要的乐器 ,而以笛为主要乐器 ,其声清越动人 ,极富变化 ,从而具备了填词成调的可能性 。该调以四言为主 ,三句一韵 ,节奏鲜 明 ,颇便铺叙 ,风格疏朗健劲 ;又尾韵皆用长句,上片两个三字句声韵轻快 ,戛然而止 ,下片三六四句式尤为特别 ,声韵婉转悠扬 ,余音不绝。《鼓笛慢》共八均 ,属越调慢词。毛先舒《填词名解》云:“ 慢词者 ,调长声缓。《 鼓笛曲》也应为越 调 曲 ,《鼓笛慢 》据之以创调 ,也因之而得名。这种简便草率的命名方式在苛刻的文人看来有些不雅 ,也是不难理解的 。苏轼《菩萨蛮》词云 :“ 越调变新声 ,龙吟彻骨清。”说明竹乐器演奏越调的声色是比较清 亮的 ,故苏轼改其名而用以咏笛 。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32

主题

349

回帖

1

精华

贵宾

Rank: 4

北京诗人美丽天使首席版主驻站诗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绿野尘风 于 2018-11-30 17:59 编辑

关于 词牌《水龙吟》相关句式特征,曲风特点,用语要求等会在随后时间里慢慢添加,也欢迎朋友们一起来谈论补充。以上整理或有瑕疵,还望诸位能直指为盼。另外录用相关文章的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6-30 22:08 , Processed in 0.08928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