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86|回复: 1
收起左侧

温和的呈现——白公智诗歌特质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945

回帖

23

精华

特邀评论员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7-1-1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温和的呈现——白公智诗歌特质
文/诗阁雅韵

@“温和的呈现”之代序

    公智写诗时间不长,“2010年6月触网习诗”,至今也只三年余,却已有多个作品见于各种网刊纸媒,可见诗艺精进之快。在他的个人诗集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再次品味他的作品,欣慰地发现,他的作品不乏传统诗歌的精髓,同时也能体会到他潜心钻研、试图走出自己独特之路的努力。我们是应该给他多一点掌声与鲜花的。
    他的诗歌,从目前来看,大概有三个类型,一个是“个人史诗”(偏重个人经历与随感),一个是“村居笔记”(偏重人文特性与田园情怀),还有一个是“植物书系列”(偏重自然与人的相通与和谐)。这三个“枝杈”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不仅彰显他的人生观,而且共同形成他的创作风格。仅是这种分类尝试,就已显示出他的功底与创新精神。
    然而,无论是上述哪个类型,似乎都不属于“先锋”之列,鲜有“先锋”诗歌那种求奇求异,也没有“神性”写作的神乎其神,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浪漫苟稳。他似乎想在各种风格中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又或者这与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及个性特点相关——他总是温和地向我们呈现人性中的较为本质的东西;温和地回忆成长过程中令人感动之事;温和地叙述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就算是涉及社会领域的敏感话题,也只是点到即止,并不去揭示更深层次的根源,更不去为解决之道而伤神。这种“温和”的“作派”(中性义),当然不会产生尖锐的批判性效果,却能给人以亲和感和情绪共鸣,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可能是好多人喜欢读这类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本评所要重点阐述的方面。

@从善如流之“小根本”

    这里所谓“从善如流”,是指他在人生价值观上的自我定位与选择。他的作品,描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及内心世界,“真善美”是他要张扬的,“假丑恶”是他要摒弃的。他没有说教式的强势,他只从自身经历出发,娓娓道来,呈现、表达,然后期待你的接纳。他对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乐观的,显现出现代人的坚强与宽容。即使是在他回忆清苦生活及痛苦经历的时候,他也只是将其作为人生阅历的一部分,而没有责备和诘问,更没有怨天尤人和期期艾艾。可见,时代不同了,特定时期下的“伤痕文学”,在他这里已经“过时”,他需要的不是在抚摸伤痛中发泄批判情绪,而是在文字中洗涤灵魂,从而珍惜当下并更好地活着。正因为如此,他写下的“个人史诗”系列,就超越了“小我”的禁锢,在原宥的基础上有了较为舒展的个性情怀。这种“小根本”的触及,是“温和式呈现”的首要特征。

每天早晨,我都要撕掉
前一天日历,丢进废纸篓。一天的苦乐
成败和荣辱,朋友和敌人,一天的
光阴,都丢进了废纸篓。我总是庆幸
拥有未来,厚厚的一沓日子

年末,我像猴子搬苞谷
手里只握住最后一张,薄薄的纸片
——《生活》

    这首小诗,以日历的一页页废止,来表现时间的流失,这是一种让人无奈的感觉,不过诗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总是庆幸/拥有未来,厚厚的一沓日子”,这当然是一种豁达,但同时,可能也是一种放纵,所以诗人不忘警醒别人,不能像他这样,盲目乐观,不计后果,最终结局只能像“猴子搬苞谷”,一事无成。没有说教,却形象生动,有说服力。是谓“小根本”,温和的呈现之一。

一脚跨过年的门槛,前途横陈无数
台阶。岁月尚未曝光,黑白分明
从正月磊至腊月,笔直耸立,像云梯
挂在一张纸上。我把人生种进时光
新芽,花朵,鲜亮的青春,遵从诸神意旨
沿着枝条方向,依次出场。蝴蝶展翅
又收拢。季节坠在枝头,摇晃
扇起的凉风,徐徐吹过大地肌肤。一步
一个日子,走过日月,走过黑白
走向高处不胜寒的云端。回头望
身后影子像一条河,一抹流水线
就把一生光明和黑暗,鲜花和落叶
拉向辽远。而不断踩到脚下的日月
滚滚而来,又不断链接未来。环环相扣
为人类热爱尘世,留下最后一个理由
——《流年》

    这首诗,“把人生种进时光”,比喻合理,而“种进”之后的状态,才是呈现的重点:“新芽,花朵,鲜亮的青春,遵从诸神意旨/沿着枝条方向,依次出场。”诗歌的语言,叙事的倾向,简洁明快,可读性强,人生上升期的种种感受尽在笔端。“身后影子像一条河,一抹流水线/就把一生光明和黑暗,鲜花和落叶/拉向辽远。”这是对人生的客观态度,鲜花也好,落叶也罢,都已成为过去,离我们越来越远。看淡,才能豁达。“为人类热爱尘世,留下最后一个理由”, “流年”里,我们为什么留恋人生?就是因为我们愿有希望地活着。
他的作品,大多从人之根本出发,书写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自省。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正能量,感受到涓涓细流式的温情。

@人以群分之“大写意”

    他的写作是沉浸的,大多数时候他沉浸在自我的诉说之中。素材来自他的生活或者身边耳闻目睹之事。但在他落笔的时候,他便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着与他属于一类的人,他用文字“喜他们之喜,悲他们之悲”。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就有了很宏阔的“大写意”的味道。“村居笔记”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他在这个系列中,记录了乡村人物与趣事,关注乡村变迁及人物命运,有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征。这种写意手法,拉深、拉宽了诗歌的个人化疆界,有时难免触碰社会学意义上的某些敏感话题,但他仍然是一种“温和”地触碰,即使内心已经非常焦虑,也不去刻意批判什么,他抒发了自己的感受,暗示出一个思维的方向和路径,让读者去做剩下的事情:寻找根源,寻找出路。

我苦口婆心有什么用 土豆出门了
矿洞比窖洞要深邃得多
玉米咬牙切齿 咒骂乡村
大豆铁了心 从山路上连滚带爬绝尘而去
就连乖巧的红杏 也粉腮带泪
做梦都想走出土院墙

村庄一下子宽大了许多 北归的燕子
懒得去衔泥筑巢 满山满山的空屋子
统统收留了它们 和老人
野草乘虚而入 占据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完全放下了对锄头的忌惮 疯狂生长
一阵风吹过 燕子看见了
野草长舞水袖 还把一粒草籽
弹进我的眼里 流下一滴酸涩的泪

我流泪有什么用 兄弟
即使走出一步 就再也走不出
我流泪的视野
——《消失的村庄》

    这首诗既感性又硬朗,很讶异于两种情绪的统一。作者将自己放在了某种关系的弱势位置上,这种合理而又悲情的“退让”,恰恰推出了一个命题——潮流的现实性与个体的警醒,谁更握有话语权?这个“潮流”,也是好多诗人试图揭示与描画的乡村现状——所有的农业元素都走向了城市,农村显得愈加萧条,寂寥。诗人是警醒的,但这种警醒又有何用?终究挡不住城市文明的侵蚀,拽不住人心的浮动与虚荣。悲情与冷漠形成强烈对比。“兄弟”一词用得好,既表达了亲情,又延伸向更高层的指代意义——需要深思的,是社会,是城市文明,是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类。

我静观乡村 如改朝换代
首先新品种代替老品种 化肥代替牛粪
玉米抱紧幸福 座上了双胞胎
麦子高昂着头颅 锋芒毕露
宣告杂交优势 旋耕机
很快代替了黄牛 尖锐的犁铧
深入大地内心 擦出火花

钢筋水泥 代替了瓦木
城镇代替了乡村 像一股风
又一次展开 农村包围城市
于是 矿洞代替了窑洞
车床代替了苗床 野草
代替庄家 占据肥沃的口粮田
握惯了镰刀的手 又握着瓦刀
一刀刀抹光 城市的脸面

当金钱代替亲情 从邮局出发
怎么走 也无法抵达消逝的村庄
当异乡代替故乡 空巢老人的皱纹
深如鸿沟 汹涌着一代乡村的忧伤
——《代替》

    这首诗,从农具、农舍的更新换代(第一节)到整个农村被城市取代(第二节),再到人和亲情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当金钱代替亲情从邮局出发/怎么走也无法抵达消逝的村庄”),不得不说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是典型的从微小处着手、从宏大处着眼的佳作。就是这样的作品,他依然是“温和”的,他只描述了现实,而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和抹去的。“空巢”、“老人化”现象,已是越来越被重视的社会问题,他在诗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留下更多空间给读者、社会学家及政客们去探究,去解决。
    这样的“大写意”,其实很难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不写深刻,便流于表面,写得过于尖锐,又显得说教。而他选择的“温和”式呈现,还是比较适中的。既点到现象,又暗指“情有可原”,至于到底“情”在哪里,“因”是什么,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这也不失为诗人之道。毕竟,诗歌选择曲笔,原本也是要规避一些东西。曲而折,似非而是,诗歌之根本也。

@声东击西之“小情趣”

    诗歌包含意趣与情趣,前者(意义上的趣味性)比较容易做到,特别是在立意和意境的建立上,诗人总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意料之外的审美愉悦。但后者(基于“诗性”之上的、轻松幽默和趣味横生)却往往被人忽视,诗歌便会显得寡淡无味。他的作品里,还是加入了“情趣”元素的,但又不是那种哗众取宠或者媚俗闹腾,他依然是“温和”的,换个说法,这有点类似声东击西式的“冷幽默”,在你不经意间,他轻轻甩出一句,令你忍俊不禁。这种“小情趣”,增添了诗歌的可读性,使诗歌更加丰满和润泽。

一张席子铺开。依次摆上
葱,算盘,钢笔,种子,人民币。
我端坐中央。
亲人们围成一圈,一齐喊:抓呀,抓呀。
我东看看,西瞅瞅,
就是不下手。
我不下手,谁也看不透我的命运。
——《满岁》

    这是一首极为有意思的诗,反映的是比较传统的仪式——抓周。这个仪式来自乡村,带有一点迷信色彩,进入城市后有点变异,随意性更大一些。这首诗反思维写作的特色更明显一些,是以一个满岁孩子的角度来书写的,这就使诗歌带上了极大的趣味性和浓烈的反讽意味。“端坐”一词,显得很煞有介事,到底是成人在抱守什么信仰,还是孩子在捉弄大人?对于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东西,我们到底该抱着怎样的心态?
    “就是不下手”——满岁的孩子能知道什么?可是在作者笔下,孩子却可以与众多的成人对峙,凭什么?凭的是“初生牛犊”的憨,谁能敌?最妙的是,孩子的“狡黠”其实正是作者的狡黠,孩子的行为是本能,而作者却是自觉而为之,是借孩子的单纯与稚气来反讽成人的愚昧与可笑,孩子的“矜持”是对传统文化里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的一种默然挑战。“观照人性本真”特色,在这首小诗里有着极致表达,很耐人寻味。

母亲走了 连一声招呼都不打
悄悄去了父亲的村庄
如果我早早扣下身份证
母亲 肯定出不了远门

父亲的村庄 不归人间管理
无法查找 隶属哪省哪县
更不知道去哪里 才能接到母亲
重返家园
——《母亲的身份证》

    这是一首抒发对已故母亲怀念之情的作品,他却采取了略带调侃意味的写法,对母亲突然离去的嗔怪(“连一声招呼都不打”),正是对母亲的留恋和不舍,却写得轻松而有情趣,相信母亲在天之灵,一定会更爱这个儿子。最妙的是,他引用了“身份证”这一活人才有的东西,这是人们出门必需之物,正是这一特征,被他拿来活用——扣下它,母亲“肯定出不了远门”,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却更能显出想挽留母亲生命的拳拳之心。无法接母亲重返家园的无奈,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有亲情却无悲哀,有深切怀念却无歇斯底里,写得有情趣,有意味。这大概也是文人特别是诗人比较独特的表面方式吧。
    这样的“小情趣”散落在他的作品里,有时一首诗里只有一两句这样的表达,却真正起到了对诗歌的润滑作用,让我们更加喜欢读他的作品。这也是我们期待他坚持与发扬的一个方面。

@借题发挥之“大隐喻”

    诗人大概是最能“借题发挥”的了。一棵枯树,一枝野花,一条小河,一座土丘,都能引发诗人无尽联想与诗意生发。他大概也是很能联想的诗人。他刚刚开始创作“植物书”系列的时候,我是很不看好的,我对植物几乎是文盲,什么门什么科什么类,根本弄不清楚,一想到都感觉头疼,这种东西入诗,能好看吗?结果他还真写得有点看头,这大概跟他拟人化“大隐喻”的创作手法有关。在这个系列里,几乎每种植物都被寓以人的特性,都被拿来讲述一个与人有关的故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化主题显得更有质感,而且,植物与人和谐共生,也不失为处世立身之道。“道法自然”,能从植物身上看到人类自己的优劣,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亦乐乎?

仓颉造字时,为木中之鬼取名“槐”
特意留下注脚:木者,从鬼也。
——《槐》

    从形声字的拆字入手,开始联想,后面讲到历史,隐喻现实,显得合情合理,原来一切皆有定数。这种写法是他最常用的,好多植物名都被他拆解,说来也不奇怪,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分明就考虑到了植物的特性嘛。

我像一个怨妇,隐居在被子植物门里
朝开暮合。你叫我合欢花,鸟缨花,马缨花
七月流火,我送你一树碧绿
的阴凉。你举起轻佻的手指摸我的
粉脸,我左支右挡躲了
又躲,一把把粉扇舞醉情迷的夏天

郎君,你进京赶考却一去
不还家。我独坐苦情树下,夜月
像一张旧照片,越来越看不清你的模样
月光似水,浇不灭我思念之火。

郎君,你不在,我与谁合欢?
任他明月相照,我夜合芳心不向人
抱紧爱情。抱紧我们最后一句誓言
你做针,我为蕊——让你生生世世扎疼我的心。
——《合欢》

    这首诗的手法,也是他比较喜欢用的手法之一:编个故事哄哄你。呵呵。“合欢”本就是个容易引起人们联想的词,他不仅编造了一个合理而常见的绝情和痴情故事,而且他还反串成第一人称的女主人公,男说女话,更有看点(虽然感觉上有点怪异)。而这个故事映射出的情事,更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变节、怨怼。从一种植物出发,意及一种社会现象,这便是“大隐喻”的典型写法。
    当然,在他的“个人史诗”和“村居笔记”中,更有这样的“大隐喻”。

我努力爬山,从谷底
爬向山顶。沿途看见植物
层次分明。山脚杂草丛生
低矮的灌木丛,挤挤挨挨
半山腰,阔叶树粗枝大叶
渐次形成密林。山巅处风疾
针叶林根深蒂固,腰粗
而手持利剑。

我久久站立,俯视
我的臣民,各安其位
毫无叛逆之心。
——《社会结构》

    这首就是以爬山来寓指在人生中的进取,位越高,权越重。而更多的是芸芸众生,蝼蚁一般生存着,“毫无叛逆之心”,爬山图似乎成了我们人生的反光镜,一照便明。这也是“大隐喻”。
    之所以强调他诗歌的“大隐喻”特征,是因为他并不特别地用一句话两句话来喻指现实或者人性,而是通过一个作品甚至一系列作品,来完成自己内心深处的意义指向。
    以上四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他诗歌的典型特点:温和的呈现。无论是诗歌的主题,还是语言的选择,无论是比喻的应用,还是情趣的流露,都是有节制的,质朴中略带含蓄,点到即止,不说教,不强加,流水潺潺,润物细无声,言情不纵情。相信他能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一路提升,不断精进,给我们带来更多佳作。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31

主题

66

回帖

3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9-5-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张席子铺开。依次摆上
葱,算盘,钢笔,种子,人民币。
我端坐中央。
亲人们围成一圈,一齐喊:抓呀,抓呀。
我东看看,西瞅瞅,
就是不下手。
我不下手,谁也看不透我的命运。
——《满岁》

好!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11-24 11:48 , Processed in 0.06614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